【英雄之城—長沙1】我那小小的影珠山截斷日軍退路 創造珍珠港事變後盟軍首次大捷

長沙東北方的影珠山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扮演「絕後」的角色,成功阻絕日軍退路,為國軍圍剿日軍爭取到寶貴時間。圖/記者宋秉忠攝
長沙東北方的影珠山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扮演「絕後」的角色,成功阻絕日軍退路,為國軍圍剿日軍爭取到寶貴時間。圖/記者宋秉忠攝

長沙東北方的影珠山海拔不過500公尺,但就是這座「小小」的山丘成功截住從長沙撤退的大批日軍退路,殲敵上萬,才創造出第三次長沙大捷,成為珍珠港事變後盟軍首次軍事勝利,不但振奮國人士氣,也大大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

影珠山是由北進入湖南省會長沙的必經之路,從軍事地理來看,是護衛長沙的天險;據《長沙縣志》記載,影珠山「山極高大,雄鎮一方」,當地有「影珠山,離天三尺三,人要低頭過,馬要卸卻鞍」的民謠,形容其山勢險峻。

長沙會戰時,國軍在湖南影珠山構築的防禦工事綿延7公里。圖/記者宋秉忠攝

長沙會戰時,國軍在湖南影珠山構築的防禦工事綿延7公里。圖/記者宋秉忠攝

不過,影珠山是「難攻」,但也「難守」,對攻守雙方都是嚴酷的考驗。「難攻」是因為影珠山山不高,但範圍不小,第三次長沙會戰時,曾隱藏約4萬名國軍,對進攻日軍形成巨大壓力;但對於防守的國軍來說,由於當時周邊民眾都上山砍柴,造成整個山頭都光秃秃,沒有樹林可隱蔽,使國軍直接曝露在日本空軍轟炸的危險之中。

然而,1941年12月24日至1942年1月16日的第三次長沙會戰,天時、地利、人和都轉向對中國軍隊有利,首先,那年湖南的冬天出現少見的低溫和大雪,氣溫從12攝氏度下降至攝氏零下5度,氣溫遽降不只造成日軍進軍困難,也讓日軍架橋與渡河都因此延後,為中國軍隊爭取寶貴的布防時間。

地利方面,第二次長沙會戰時,由於日軍先搶占山頭,結果就是國軍傷亡慘重;因此,第三次長沙會戰時,記取上次教訓,國軍在影珠山區部署2個軍約4萬兵力,而2個軍也作了任務分工,一部負責阻擊由長沙向南撤退的日軍,一部負責阻擊由北向長沙增援的日軍。

97歲國軍抗戰老兵余炳純孑然一身、無妻無子,但如果人生可以再選擇一次,他說,還是要從軍保家衛國。圖/記者宋秉忠攝

97歲國軍抗戰老兵余炳純孑然一身、無妻無子,但如果人生可以再選擇一次,他說,還是要從軍保家衛國。圖/記者宋秉忠攝

在人和方面,第三次長沙會戰時,防守長沙的是李玉堂所部第十軍,這支部隊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曾因作戰不利而遭統帥部嚴厲批評,軍長李玉堂也被撤職,但因為還沒有接替人選而暫時留任,因而此戰對於李玉堂和第十軍而言都是「哀兵之戰」,李玉堂也立誓守住長沙以洗刷上次戰敗之恥,第十軍的官兵也喊出「守住長沙,要回軍長」的口號,從上到下展現雪耻的決心。

日軍攻打長沙失利後,向北撤退,結果在影珠山遭到守軍的頑強阻擊,其中最慘烈的戰鬥當屬1942年1月9日凌晨,由北向南增援的日軍派出300多人的敢死隊「山崎大隊」突襲位於影珠山腰子坡的國軍指揮所;國軍與日軍進行肉搏戰,從凌晨4時戰至上午11時,全殲日軍,但國軍也犧牲400多人。此戰拖延日軍撤退速度,為國軍圍剿日軍爭取到寶貴的時間,也創造出第三次長沙大捷。

抗戰時國軍在湖南影珠山上的迫擊砲陣地。圖/記者宋秉忠攝

抗戰時國軍在湖南影珠山上的迫擊砲陣地。圖/記者宋秉忠攝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變爆發後,日軍橫掃東南亞,同盟國軍屢戰屢敗,只有中國軍隊在長沙打了一場大勝仗,美國總統羅斯福稱:「盟軍的勝利,全賴華軍長沙大捷」,英國媒體也用「在此遠東陰雲密布之際,唯有長沙上空之雲彩確切光輝奪目」的標題報導,蘇聯和西方同盟國也派出大批記者和參觀團到長沙訪問。中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升。

7月31日在兩岸媒體的聯合採訪中,看到延綿7公里由國軍戰士挖掘的戰壕、58軍及新10師的指揮,還有陣亡將士墓,讓人感受到當時戰鬥的慘烈。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三次長沙會戰前,日軍在中國戰場上攻守都是主動的,即使撤退,也是有計畫,因此,幾乎每次戰鬥後,都能將傷亡的日軍運走;但第三次長沙會戰後,日軍卻因為撤退不利,在戰場上遺下大批傷亡日軍,可說敗得非常徹底。

在影珠山腰子坡的戰鬥結束後,陣亡的國軍遺體都被抬到影珠山上安葬,被擊斃的日軍則被運到山下集體掩埋,戰勝者與戰敗者的處境被逆轉;此外,參與南京大屠殺的日本第6師團因為負責主攻長沙城區,在守軍要為死難同胞復仇的心態下,也遭到痛殲,傷亡慘重。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