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大內宣 「滯銷的宏都拉斯白蝦」新聞在台灣熱銷超過2年

2023年3月26日,時任大陸外長秦剛(右)與宏都拉斯外長雷納(Eduardo Reina)(左)在北京簽署建交公報。圖/取自推特@SpokespersonCHN
2023年3月26日,時任大陸外長秦剛(右)與宏都拉斯外長雷納(Eduardo Reina)(左)在北京簽署建交公報。圖/取自推特@SpokespersonCHN

19日一早,台灣多家主要媒體又出現「中國未兌現承諾導致宏都拉斯白蝦滯銷」的新聞,但這次多了「宏都拉斯反對派喊與台復交」的訊息。台宏斷交已經2年多,但台灣媒體不分政治立場,經常刊登「宏都拉斯白蝦滯銷」的新聞,讓人不得不懷疑背後有大內宣的影子。

19日上午8點前,至少有3家主流媒體報導了「宏都拉斯白蝦滯銷」的新聞,文字略有不同,但都提到以下內容:
1.由於中國未兌現購買承諾,以致宏都拉斯白蝦嚴重滯銷。
2. 宏都拉斯11月將進行總統大選,許多在野黨參選人都主張與台灣復交,外交部長林佳龍也說,「恢復邦交,我們是歡迎的」,也會密切關注宏都拉斯的選舉情況。
3.中國迫於壓力,已於717日在宏國駐北京大使館簽署採購協議,但該承諾是否能如期履行,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事實上,自從20233月宏都拉斯斷交後,「中國未兌現承諾導致宏都拉斯白蝦滯銷」就經常出現在台灣媒體上,而且是幾家政治立場不同的主流媒體,有些立場偏藍的媒體乾脆直接貼上中央社新聞稿,省事。

516日的「民報」也發現上述現象,自 20233月與台灣斷交,轉向與中國建交以來,宏都拉斯白蝦出口量大幅下滑,引發台灣媒體密集報導;不少新聞以「中國跳票」、「蝦農後悔」為主軸,建構出一幅宏都拉斯外交失策導致經濟災難的畫面。

報導引述《全民查假會社》統計,自 20233月台宏斷交後,僅《自由時報》就產出超過70則與宏都拉斯白蝦相關的報導,平均每月都有新訊息,而且,這些報導多半聚焦於三大訊息:中國未履行採購承諾;宏都拉斯蝦農後悔與台灣斷交;宏都拉斯有意重返台灣市場。

報導指出,從表面看似新訊息,其實多數內容都引用相同的數據、官員說法與背景資料,形成「冷飯熱炒」、「以量制勝」的新聞操作,卻忽略深入分析出口下跌背後的多重因素。

其實,國人對於中共斷我友邦早習以為常,更多人是怪罪於中共的蠻橫,而非外交部的無能,北京也了解台灣這一民意。所以,就讓我們吃掉「紅得拉絲」的白蝦,然後忘掉它。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