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近期陸續公布對多國課徵新一輪關稅的通知函,根據《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報導,美國可能即將與印度、台灣等政府達成口頭協議,但內容預料相當有限,仍有大量細節待談。《紐時》分析指出,儘管美國政府官員仍強調關稅是為了促使貿易夥伴讓步,外界開始懷疑,川普的真正目標或許從一開始就不是開放市場,而是單純施壓。甚至有學者直言:「這個政府根本就是把關稅當作主要政策工具。」
《紐時》報導,川普的支持者將他視為頂尖的談判高手,但至少目前為止,遭受嚴厲關稅打擊的貿易夥伴,遠多於與美國簽署貿易協議的國家。即使川普在4月宣布全球性關稅後,一些投資人與支持者仍安慰自己,認為他的目標依然是開放全球市場,而非封鎖。
這種信念來自川普本人,他強調關稅是打開商機的槓桿工具,並預告政府將很快簽下數十項協議,提升美國出口,讓企業在海外蓬勃發展。然而三個月過去,這種樂觀已逐漸被質疑所取代。越來越多人懷疑,川普的目標是否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開放市場,而是單純施壓。
目前,川普幾乎每天都在宣布新的重稅計劃,將在未來數周內針對數十個貿易夥伴實施。他12日在社群平台宣布,8月1日起將對歐盟與墨西哥商品課徵30%關稅。這項公告之前,美國已向加拿大、日本、南韓、巴西及多個國家發出類似威脅。
儘管政府官員仍形容這些關稅威脅是為了迫使外國在談判中讓步,但就川普設定的時間表而言,談成協議、避免關稅的時間已所剩不多。迄今為止,政府僅宣布與英國及越南達成兩項初步協議,其中越南的協議目前仍有變數,狀況未明。
雖然美國可能即將與印度、台灣及其他政府達成口頭協議,但這些協議預料將內容有限,仍有大量細節待議。即便已公布的協議,也大多仍保留著高額關稅,川普還持續宣稱將對外國商品祭出更多新關稅。
距離8月1日關稅正式生效只剩不到一個月,川普政府實際上恐怕只能應對他所威脅的部分國家。有些主動要求與美國會面的政府甚至連排程都排不上。
川普4月宣布延後實施全球關稅90天時曾表示,這將讓美國有時間與世界各國達成貿易協議。他在之後幾個月不斷吹噓,表示各國紛紛主動排隊與美方洽談,還聲稱自己已達成200項協議。
但近幾周以來,川普對沒能公布更多協議毫不在意。他反而不斷強調美國對貿易夥伴施加關稅的數量與金額,聲稱這些關稅「完全合理」,並為美國帶來龐大收入。
他在8日的內閣會議上也承認,美國政府無法與所有國家談成協議。一名白宮官員則表示,對川普政府而言,協議與關稅並非互斥。例如與英國的協議中,關稅就是整體協商方案的一部分,與市場讓步同時存在。
川普的許多支持者對他維持高額關稅感到滿意,認為這是保護美國市場、確保本國企業競爭力的必要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川普本周威脅加徵關稅的主要貿易夥伴中,許多其實早已與美國達成協議,其他收到關稅函的國家也正與美國進行談判。但川普絲毫未因此收手。這些再度升高的威脅與潛在的貿易戰風險,也引發外界質疑:是否會有川普的支持者因而改變立場?
長期支持自由貿易的共和黨人,特別是來自農業出口州的議員,曾主張川普若能善用關稅作為談判工具,將有助於促成更公平的貿易條件。但如今,面對對加拿大、墨西哥與歐洲這些美國農業出口重鎮施加懲罰性關稅,他們也開始動搖。
蒙大拿州參議員戴恩斯(Steve Daines)表示,希望這些關稅只是手段,而非最終目的。
股市投資人似乎也押注川普不會真正落實所有關稅,將其視為談判籌碼多於實際威脅。但川普堅稱,8月1日的期限不會再延後。
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經濟學主任泰德斯奇(Ernie Tedeschi)指出,美國平均有效進口關稅已達18.7%,創1933年以來新高,接近《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案》(Smoot–Hawley Tariff Act)時期水準,顯示保護主義全面回歸。他表示:「這個政府根本就是把關稅當作主要政策工具。」
亞洲協會(Asia Society)政策研究所副會長卡特勒(Wendy Cutler)則說,川普的政策確實含有市場開放與保護主義並行的成分。她指出,美國談判代表正積極敦促其他國家開放市場,「這關乎美國出口商的進入機會。但老實說,我們同時也在架設高牆。」
她也指出,即使川普政府最後簽下的協議不多,若能與幾個主要貿易夥伴達成協議,仍可能涵蓋相當大比例的貿易量。她說:「如果未來三周內真能與印度和歐盟達成協議,那將極具分量。」
川普的關稅策略無疑對其他貿易夥伴形成壓力,已有數十個國家向白宮尋求更好的條件。但企業領袖們指出,迄今為止,這些手段使得他們在海外經商變得更困難,而非更容易。
全國對外貿易委員會主席柯爾文(Jake Colvin)表示,關於關稅的輿論重心如今已驟然轉變。他說:「一年前川普還是候選人時,提出全面最低關稅的想法,大家都震驚不已,現在,企業界反而對10%的起始關稅感到鬆一口氣,因為那可能是他們能談到的最佳條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