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競專欄】美中外長吉隆坡對話的深層意涵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美國國務卿魯比歐從7月10日起在馬來西亞吉隆坡馬不停蹄地參加多項外長會議,並與多國外交首長進行對話會晤,但臺北方面媒體報導僅聚焦中共外長王毅與魯比歐會談,完全忽視在吉隆坡同時登場的其他外交活動,確實顯現當前從臺北看天下視野涵蓋與格局寬窄。

臺北面對北京承受對岸在國際社會對我所產生巨大壓力,研析中南海政策動向,豈可忽視中國大陸外交大掌櫃在吉隆坡各項作為?光就外長級別會議來說,從7月10日至7月11日,王毅總計主持或是參加「中國—東盟外長會」、「東盟與中日韓(10+3)外長會」、「第15屆東亞峰會外長會」以及「第32屆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等四項外長級別會議。

至於與他國外交首長單獨會晤對話則是計有越南副總理兼外長裴青山、孟加拉臨時政府外交負責人圖西德、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泰國外長瑪里、柬埔寨副首相兼外交大臣布拉索昆、馬來西亞外長穆罕默德、美國國務卿魯比歐、加拿大外長阿南德、澳大利亞外長黃英賢以及英國外交大臣拉米。王毅並且拜會地主國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轉達北京政治領導人習近平問候致意,成為馬來西亞媒體報導焦點。

國際社會向來現實,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國際盛會期間內,有些國家代表會忙得不可開交,也有些國家卻連與他國約個行程都難以定案。因此各國外長在此種盛會中,都必須使出渾身解數,儘量與他國相約對話,而且整個行程安排還要透過媒體高調發布,擺出輸人不輸陣氣勢,讓各方理解該國在國際政治市場行情高低,就是這個道理。
 
對於臺北來說,吾人必須注意到,7月11日王毅曾藉由東亞合作年度系列外長會(亦就是東亞峰會外長會),再度就“南海仲裁案”發表立場聲明,並且在其內容中特別點出太平島被判定為岩礁極度不合理。由於目前太平島係由我方實質控領,針對王毅發言內容,我國外交部顯然不宜裝聾作啞充耳不聞,但如何拿捏分寸適當表態,確實將考驗當前國安高層與執政團隊。

至於臺北所最關注王毅與魯比歐會談後,新華社僅發表相當簡單新聞報導通稿,同時內容亦完全對臺灣隻字不提。到底雙方會談是否談到臺灣,西諺有云:「無其證不能證其無」(absence of evidence is not evidence of absence),總是會讓臺北國安高層與執政團隊難以放心;但若是要讓臺北政壇與臺灣鄉親完全接受「沒消息就是好消息」(no news is good news),基於臺北曾被華盛頓蒙在鼓裡,暗中出賣給北京歷史,更是無人能夠輕易釋懷。

華盛頓當然理解臺北對於兩強政要對話極度關切,當臺北與華盛頓默契十足時,華盛頓在與北京對話前,都會向臺北先就會談議題涉及臺灣事項先行簡報,並且在對話後,將雙方對話涉及臺灣事項,派遣適當層級官員明確向臺北說明。但近年來臺北政壇已經很久沒有耳聞此種運作模式,顯然臺北與華聖頓相互默契可能必須重新磨合。

特別是川普總統自就任以來,就已經明白表態希望出訪北京,但負責外交操盤主角魯比歐,總共算起來僅與外交事務對手王毅通過一次電話,再加上此次在吉隆坡搭上國際盛會便車,所進行會晤對話;看來列名在北京制裁名單上之國務卿魯比歐,很難化解雙方僵局,推進雙方關係,落實川普所期待訪問中國大陸之行。

在兩岸關係不睦對話管道中斷狀況下,賴清德政府多項政策都在讓兩岸對立升溫,因此當內心並不踏實,對於美中政要對話晤談自然就會更加擔心。只是吾人必須要問,到底國安機關、情報組織與外交體系能否掌握情勢發展,維護國家安全利益?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