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焦點正逐漸從電子產品、汽車等實體商品,轉向人才與技術流動。根據《彭博》(Bloomberg)2日報導,台灣代工大廠富士康科技集團(Foxconn)已要求數百名在印度iPhone工廠工作的中國工程師與技術人員返國,引發外界關注。
該報導援引知情人士指出,已有超過300名中國籍員工離開印度,目前留在當地的主要為來自台灣的支援人員。最近中國政府收緊對關鍵人才與技術出口的控制,特別是涉及人工智慧、稀土技術與高端製造的專家。
早在今年1月,《彭博》就曾報導中國官員已「口頭勸導」地方政府與監管機構,限制技術轉移與設備出口至印度與東南亞。此舉可能是針對包括蘋果公司與中國電動車製造商比亞迪(BYD)在內的企業,正積極將供應鏈從中國遷出所作出的反制。
中國外交部當時回應稱,中方「對所有國家一視同仁,對各國企業開放」,但這一系列動作顯示,北京已將人才外流視為潛在的戰略威脅。
蘋果執行長提姆·庫克(Tim Cook)曾表示,到今年第三季,大多數出口美國的蘋果產品將改由印度與越南生產,顯示其在供應鏈去中國化上的快速推進。然而,這對中國經濟恐將帶來長期衝擊。庫克指出,蘋果在中國支持約500萬個工作機會,其中過半涉及製造業。
為阻礙企業與人才出走,中國開始加強監管。據《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6月25日報導,中國商務部已要求國內稀土企業上報具備技術專長的員工名單,準備編製一份中國稀土專才的資料庫。此外,中國政府也已禁止部分稀土加工與磁鐵製造技術出口,並限制相關專家出境。
路透報導,人工智慧領域也成為監控重點。《The Information》今年3月指出,中國新創公司DeepSeek的部分員工已被限制出國。北京方面顯然已意識到,美國矽谷多位頂尖AI人才具有中國背景,包括在Meta工作的工程師。去年一項由美國芝加哥大學所進行的研究顯示,在全球排名前20%的AI研究人員中,有47%來自中國。
過去中國也曾積極吸引外國人才,台灣即長期抱怨中國企業「挖角」其高階工程師。2017年,知名半導體專家梁孟松自台積電離職後,加入中國上海中芯國際(SMIC),並出任,即是一例。
隨著全球供應鏈與技術版圖重構,「人才戰爭」或將成為下一個地緣政治的關鍵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