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制電商平台削價競爭!大陸「反不正當競爭法」完成修訂

大陸電商平台為削價競爭激烈,當局修訂「反不正當競爭法」嚴明禁止破壞競爭秩序行為。圖/取自微博
大陸電商平台為削價競爭激烈,當局修訂「反不正當競爭法」嚴明禁止破壞競爭秩序行為。圖/取自微博

大陸網購生態發展蓬勃,不過,近年來電商平台為吸引用戶,瘋狂壓低商品價格,從人民幣3.99元(約台幣16元)包郵的「手工鍛治」菜刀,到1.9元限時秒殺的知名品牌襯衫,這些惡意競爭削價行為,已嚴重擾亂大陸市場競爭秩序。對此,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近日在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反不正當競爭法修訂草案,明確禁止平台強制商家低價銷售、濫用數據權益及惡意交易,並將在今年10月15日起施行。

新法還規範,例如,線上叫車平台若刻意壓價或轉嫁成本,將面臨處罰;外賣平台需建立公平競爭規則並即時處置商家違規行為,此次修法為遏制低價、低品質的惡性循環,並引導行業從流量爭奪轉向服務升級。

大陸國務院機關報《經濟日報》分析,平台業者近年陷入流量焦慮等困境,價格戰成為爭奪客戶的手段,從限時秒殺到手動比價、自動調價功能,平台此類降價措施,有時還未經商家同意,平台的作法讓商家被迫縮減規模,全力降成本。

文章認為,店家間的競爭風氣應該要越來越好、功能越豐富、服務越貼心,但內卷式競爭,讓商家壓力大,卻又不敢停下來,消費者也「明賺實虧」,此次修法是督促平台經濟回歸理性競爭軌道的明確訊號。

文章指出,此法禁止平台要脅店家參與低價促銷,原先的路只有店家壓縮成本,降低品質,要嘛黯然離場,退出競爭,但正常市場中會出現的合理低價,應是商家透過技術創新、規模效應、供應鏈提改善等方式達成,這種低價手段才能永續發展,保證商家的合理利潤,又能讓消費者真正受益。

文章稱「超低價商品不會像過去那樣泛濫,不用擔心是不是買到合成肉,消費者也不用再看著穿兩次就起毛球的廉價衣服心煩」。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社會法室副主任高莉娜還提到,此次修法還增加了一些規定,例如店家商標或名稱與知名品牌極其相似,又或者食品飲料包裝容易引起消費者誤會為大廠牌,此類混淆消費者的行為都將受罰。

不僅如此,新法還規定,不得擅自使用他人具一定影響力的自媒體帳號名稱、應用程式名稱或圖案。電商平台也不得將他人名稱、注冊商標等設置為搜尋關鍵詞,引人誤認為是他人商品或者與他人存在特定關係。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