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第二屆漳州論壇從歷史到現實不變的是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

第二屆漳州論壇的重點在於,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承載著厚重的時代使命與深遠的歷史意義。圖/取自中評社
第二屆漳州論壇的重點在於,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承載著厚重的時代使命與深遠的歷史意義。圖/取自中評社

劉性仁/中國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副教授

不管賴清德十講怎麼說,賴清德的祖籍都是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心田村,這是客觀的事實,既是歷史也是現實,在台灣姓賴的民眾多是從漳州過來的,且與林爽文、林語堂是同鄉。日前第二屆漳州論壇主要探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構,某種程度來說是漳州老鄉對賴清德的呼籲及喊話,賴清德真要從長遠的民族文化考慮,執政是一時的,最多八年,可是一個人的祖先和來源則是一輩子。

賴清德講了四講,幕僚相當不用功,不僅錯誤百出,沒有盡到查証及考證的責任,還加速台灣社會的裂解,換個角度將心比心,若藍營稱綠營是雜質,綠營能接受嗎?館長至上海的所見所聞可以供外界檢視,但萬不能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馬英九率團出訪,何曾說過自貶為馬區長?馬英九所說的是,在敦煌的文化活動中,公開脫稿喊出兩岸要「和平、民主、統一」的主張,他所強調和平而非武力,講的是民主,強調的是尊重台灣人民選擇,而對於統一則是長遠選項而非強制安排。這是馬英九真實的表達,看出他對當前兩岸軍事緊張的憂慮,也直指兩岸對「民主」本質理解差異的深層分析,此對於兩岸現狀和平發展的維護,功不可沒。

再回頭看看第二屆漳州論壇,對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的重視,當台灣一直丟棄時,大陸卻拼命保存,兩相對照下令人感慨;當第二屆漳州論壇的重點在於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承載著厚重的時代使命與深遠的歷史意義,需根植於兩岸同胞共禦外侮的精神家園。漳州論壇並且為新起點,充分發揮福建作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政策優勢、一方面漳州作為閩南文化發祥地的資源稟賦與區位優勢,另一方面閩南師範大學在兩岸文化交流研究中的平台作用,系統開展兩岸共同歷史研究,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的闡釋與實踐探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可以看出漳州實為中華文化保留完整地區,若賴清德不要把兩岸搞的這麼僵,回去祭祖也未嘗不可,同樣都是過日子,何苦把兩岸搞成今天這樣局面呢?

總之,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是兩岸共同擁有的資產與印記;第二屆漳州論壇以探索兩岸同胞交往交流交融新路徑為核心,既是深化兩岸文化研究的創新實踐,也是凝聚融合發展共識的重要平台。漳州是閩南文化重要發祥地,漳州持續發揮獨特優勢,替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注入永續發展的力量。另外,漳州論壇也舉行了兩岸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成立揭牌儀式。這是大陸首個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的涉台研究平台,該研究院的設立表示深入貫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要論述的具體實踐,同時也是凝聚兩岸同胞和平發展的共識力量。

因此,福建做為閩南文化重要發展地區,值此台灣光復80周年之際,兩岸意見可以不同,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兩岸融合發展的實踐契機,都是在此時此刻具有格外重要意義。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