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經濟學得主:關稅戰可能刺激中國與其他國家成立新多邊架構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賓塞17日在「2025年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發表演說,認為未來可能出現中國與其他國家共建新多邊體系。圖/取自界面新聞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賓塞17日在「2025年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發表演說,認為未來可能出現中國與其他國家共建新多邊體系。圖/取自界面新聞

「2025年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於17日隆重揭幕,本屆論壇以「共享未來:構建開放包容的經濟與金融體系」為主題,吸引近百位中外高層政經領袖與重量級專家齊聚深圳。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丹佛大學教授史賓塞(Michael Spence)在主旨演講中,針對全球貿易變局與人工智慧發展提出前瞻性觀點,強調重塑多邊合作體系與推動AI普及化的重要性。在預測中美貿易戰對全球經濟可能的影響與發展時,他指出,可能會出現排除美國的多邊貿易體系。

史賓塞指出,全球正處於快速變化的關鍵時期,面對科技、經濟與地緣政治的劇烈轉變,國際合作顯得尤為關鍵。特別是在貿易領域上,川普政府發起的關稅戰對全球貿易格局造成嚴重衝擊,不僅削弱了消費者信心,也開始對美國本身帶來負面效應。他警告,若不儘快調整政策,將可能對中美及全球經濟造成災難性影響。

在回答關稅戰及目前中美之間的貿易談判可能如何影響全球貿易體系時,史賓塞提出三種可能情境:

第一種是各國「各自為政」,全球貿易重回1930年代,國與國之間築起壁壘。他形容這是一場災難,雖不至於完全發生,但其風險不能忽視。

第二種情境是中美兩大經濟體各自主導陣營,其他國家被迫選邊站。史賓塞認為這不太可能長期持續,因為它將讓許多新興市場國家陷入兩難,還可能導致國防支出增加,進一步削弱全球穩定。

第三種情境,也是他最為看好的未來方向,即由中國大陸、歐洲與其他主要新興市場國家共同推動建立一個更為合理與可行的多邊貿易體系。他指出,這種情境在25、30年前幾乎不可想像,因為當時新興市場的經濟規模仍然有限;但如今,隨著這些國家的經濟實力迅速增強,不依賴美國而持續推動全球化的可能性已逐漸成形。他也坦言:「當然,這個過程會相當混亂。」

針對當前的中美貿易談判,史賓塞表示,這是對過去政策的修正與調整,將有助於緩解企業與消費端的成本壓力,使美國經濟回歸相對正常的環境。他強調,不論是因關稅或能源導致的一次性價格上漲,都不必然會帶來長期通膨壓力,重點仍是需關注全球供需的變化。他指出,儘管當前資本支出減少、旅遊業疲弱,但供需失衡尚未明顯,仍有調整空間。

在人工智慧(AI)議題上,史賓塞指出,AI的迅猛發展正深刻改變全球經濟與產業格局。他特別強調小型AI模型的崛起,這些模型成本更低、部署更快,能廣泛應用於企業場景之中,中國在這方面的技術進展尤其顯著,與美國的差距正在快速縮小。

面對技術與經濟變局,史賓塞強調,全球化與多邊主義仍是不可逆的歷史潮流,中國將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他呼籲各國攜手合作,共同推動AI與經濟制度的包容性發展,實現真正可持續的全球繁榮。

延伸閱讀

YT-梅花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