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脫中入北   台灣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賴清德總統認同「脱中入北」引發爭議,被批判難以落實,也不符合台灣利益。圖/中央社
賴清德總統認同「脱中入北」引發爭議,被批判難以落實,也不符合台灣利益。圖/中央社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

賴清德總統在五二○就職周年前夕,接受媒體專訪首度為定位中國為境外敵對勢力及「賴十七條」辯護,批判中國對台統戰滲透愈趨嚴重,故不得已不得不如此定位;同時,澄清「脫中入北」僅是個別學者,針對美對等關稅議案提出因應策略。賴總統宣稱國家產業發展政策,是立足台灣、布局全球、加強美國、行銷全世界,「布局全球,當然有包括中國在裡面」。這凸顯脫中入北論建構過程中,來自諸多方面質疑,及可能產生諸多弊端。

儘管先前賴總統曾表示其看法與該名學者相似,也認為這對台灣經濟發展具有正面影響。贊成者則認為,當前全球供應鏈已呈現分道揚鑣趨勢,分別是北方國家歐美主導,及中國主導紅色供應鏈,隸屬歐美供應鏈的台商勢必得繼續轉移。國際地緣政治趨向新冷戰邊緣,台商在中國投資納入紅色供應鏈,恐面臨越來越多困境,故脫中入北論成為跳脫紅色供應鏈必然選擇。

然反論者批判賴清德附和學者所謂脫中入北論,這不僅是脫中入美論同義詞,也是抗中保台路線及聯美抗中戰略升級版,甚至質疑其實質仍然是倚美論、倚美謀獨,服務於美國印太戰略以台制中目標。且脫中入北論欠缺對既有新南向政策評估,科技產業固然可至北方國家投資;但傳統製造業則較多進入全球南方,包括東南亞及中南美洲設廠投資。尤其是台灣的邦交國主要是全球南方國家,脫中入北論意味著與既有全球南方國家疏離,並不適合鞏固正式邦交關係。

首先,脫中入北論忽視中國與北方國家及東南亞合作關係。長期以來,台灣最大貿易出口對象與最大順差來源為中國,兩岸經貿關係呈現的非對稱依賴(asymmetric dependence);美國針對台灣部分產品課徵高額關稅,對等關稅美對台實施32%稅率,高於日本韓國新加坡澳洲、加拿大及歐盟國家約20%至30%;低於中國34%。表面上看台灣的脫中入北投資論,朝往相對低關稅區域有其合理性。然實際上,川普關稅政策已有促成區域整合趨勢,促進日、韓、東協、歐盟推動與中國合作的動力。

其次,脫中入北論忽視美中大國競合關係,非單一性對抗關係。美中關稅談判充滿變動性及不確定性,從四月九日中方採取報復性關稅後不斷疊加,美對中對等關稅加碼至145%;然五月十一日美中在日內瓦協議,雙方願意下降115%。美將把對中商品的關稅從145%下調至30%;中對美進口商品的關稅從125%降至10%。美中雙方陷入愈演愈烈的貿易戰,短期內似又有所緩和跡象。

復次,脫中入北論所要投資北方國,並非是一個完整整體。固然這些區域及國家既往皆為美國盟友,但在川普主政後皆要求盟國,增加自身國防經費支出,如對歐洲、日、韓、台皆然。在對等關稅議題上,儘管上述北方國家稅率低於東南亞國家中的緬甸、柬埔寨及越南,也低於中國。然多數全球北方國家對美國無論是關稅或國防的政策,多數質疑美國背棄傳統盟邦關係。例如加拿大、歐盟宣稱將反制,澳大利亞、新加坡也質疑美國作為,實非對待盟友之道。

再者,脫中入北論未能思考新南向政策。賴附和倡議脫中入北論,將削弱與兩岸經貿依存度關係,轉向加強與美國、日本以及歐洲等北方民主國家的合作。美國對這些北方國家課徵對等關稅約在20%至25%間,如此台灣高科技產業投資取向形式上應往北方國挹注。

然台灣產業主要是傳統製造業、中小企業,其勞動密集度高;但技術含量及產業規模則較小,若要前進北方國家則其競爭優勢下降,高科技產業遷移至北方國家投資設廠較為合適。但高科技產業轉移至全球北方,反降低台灣的戰略性價值。如同台積電前後兩次投資美國,累計金額高達1650億美金,即被質疑台積電變成美積電,也無法換取川普政府保衛台灣的安全承諾。

最後,脫中入北論僅能發揮部分分散投資效果,但卻深化中國對台政策壓制及敵意。儘管民進黨的兩岸經貿戰略或有脫鉤斷鏈思維,但在實務運作卻無法完全摒棄,這從民進黨上台前嚴厲批判實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造成危害及弊端;上台後,卻不敢貿然取消,甚至小心呵護深恐停止運作。無論脫中入北或脫中入美,充其量僅能達到分散投資效果,卻無法完全斷絕緊密的兩岸經貿依存關係。

七大工業國高峰會(G7)廣島峰會,為因應中國經濟挑戰,曾倡議去風險化(de-risk),而非脫鉤(decouple)方式為因應策略。職是,若民進黨政府倡議脫中入北論、兩岸脫鉤斷鏈論,既在實務上難以達成,反而誘發大陸因台實施「去中國化」措施,刺激產生潛在敵意。此種具有倚美論、倚美謀獨及聯美抗中戰略的政治意涵,若此時倡議對台灣安全維護及兩岸關係穩定,恐是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反給予中國壓制台灣合理口實。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YT-梅花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