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危「紅肚麻雀」現身內蒙 疑似中國古畫「紅腹鳥」

極美的紅肚麻雀形似中國古畫中的鳥雀,全球野外成鳥數量不足1000隻。圖/取自央視
極美的紅肚麻雀形似中國古畫中的鳥雀,全球野外成鳥數量不足1000隻。圖/取自央視

牠是極美的紅肚麻雀形似中國古畫中的鳥雀,全球野外成鳥數量不足1000隻。近日,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傳來喜訊:科研人員成功拍攝到世界極危鳥類——栗斑腹鵐(學名:Emberiza jankowskii)的高清影像,該物種全球野外成鳥數量不足1000隻,是《IUCN紅色名錄》列為極危(CR)等級的稀有鳥種,自2021年起列入大陸《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俗稱為「紅肚麻雀」的小型鳥類,以雄鳥腹部醒目的心形栗色斑塊著稱,活動於草原與灌叢交錯地帶。科研團隊此次記錄到覓食與鳴叫行為的完整畫面,為了解其繁殖習性、棲息地選擇提供了重要依據。

栗斑腹鵐的現身,也引發了文化界關注。多位鳥類學與藝術史學者指出,其獨特的體型與色斑特徵,與宋、明以降花鳥畫中常見的「紅腹雀形鳥」高度相似。例如北宋《宣和畫譜》記錄的「朱腹小雀」,以及清代郎世寧《百鳥朝鳳圖》中所繪帶紅腹斑紋的小型鳥類,部分學者推測即可能以栗斑腹鵐或相近物種為藍本。

栗斑腹鵐的現身,也引發了文化界關注。圖/取自《三湘都市報》

栗斑腹鵐的現身,也引發了文化界關注。圖/取自《三湘都市報》

不過,由於古畫並無確切分類與學名註記,目前尚無法確定栗斑腹鵐是否即為古畫中的具體對象。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高帆表示:「從羽色和體型來看,栗斑腹鵐與某些古代花鳥畫中的『朱雀』或『紅腹雀』形象高度吻合,但仍需進一步圖像學與考古學比對」。

《吉林日報》指出,科爾沁草原曾因過度放牧與農業開墾而面臨生境破碎,導致栗斑腹鵐等草原鳥類棲息地劇減。近年來,當地通過退耕還草、濕地恢復、草原封育等措施實施生態修復,栗斑腹鵐的穩定出現被視為生態恢復的重要生物指標。

栗斑腹鵐雖俗稱「紅肚麻雀」,但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麻雀屬(Passer),而是屬於鵐科(Emberizidae)。其與同樣具有紅腹特徵的紅腹山雀(Poecile davidi)或紅腹錦雞(Chrysolophus pictus)等易被混淆,應加以區分以避免誤識。

延伸閱讀

YT-梅花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