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甫結束首輪貿易談判,新台幣幣值強勢飆升,5日迎來匯率大震盪,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單日升值4.5%,來到29元大關,創下自1988年以來最大單日升幅。對此,旅美教授翁履中指出,關鍵不在於是否升值,而是升值的過程是否有戰略、有節奏,以及是否清楚傳達預期與底線,強調匯率可以是談判籌碼,但不能是唯一讓步,「台灣談判團隊要看的不只是當前這盤棋,更要看長遠的國際局勢與對美結構關係」。
翁履中昨天(5日)在臉書以「台幣飆升4%,背後是川普關稅談判的新劇本?從廣場協議到海湖莊園協議,貨幣政策正走入外交前線」為題發文表示,川普放話「貿易協議即將到來」,不是單點操作,而是多軌並進,他認為關稅只是起點,真正的談判籌碼還包括匯率、防衛依賴、軍售合作、科技投資乃至市場開放等因素一併納入協商考量。
翁履中續指,從1985年的《廣場協議》到如今傳言中的「海湖莊園協議」,美國的貿易策略一貫以靈活籌碼與非正式壓力形成合圍,最終目的,是讓他國「自願」配合美國的貿易再平衡目標。這次台幣升值超過4%,韓元也升值約3%,而日圓、越南盾與印度盧比的升幅相對有限,這反映出美國在對外談判中施加「選擇性壓力」,各國也展現出不同的應對策略。
翁履中表示,美國並不會明白表示某國應該升值,但政策訊號會不斷釋出,「懂行的人,自然會看著辦」,關鍵不在於是否升值,而是升值的過程是否有戰略、有節奏,以及是否清楚傳達預期與底線;市場真正憂慮的不是升值本身,而是政策模糊、無法預期,「若政府能清楚說明升值幅度與階段性目標,市場反而可能出現『利空出盡』的穩定反應,這才是出口導向型經濟應有的金融治理態度」。
翁履中認為,事實上,匯率可以是談判籌碼,但不能是唯一讓步;可以是交換條件,但不會是犧牲底線。尤其對台灣這樣出口倚重、產業全球鏈條緊密的小型經濟體,匯率策略攸關企業生死與市場信心。這波升值若未清楚設定方向,將可能導致企業外移壓力與出口競爭力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