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食藥署網站《豬肉儀表板》顯示,4月29日從澳洲進口的一批22.99公噸豬肉「其他可食部位」(如豬腳、大腸頭、豬肝、嘴邊肉、豬頭皮和豬腸衣等),檢測出0.001PPM的萊克多巴胺。自2021年元旦我國開放萊豬進口以來,這是首批檢出含有萊劑的豬肉。雖然來自澳洲,但卻被視為美國萊豬進口的前奏;對此,藍委許宇甄怒批,賴政府選擇視而不見,無所作為,可以說是集體失能。
根據目前的規定,食藥署對豬隻各部位的萊克多巴胺容許殘留量為:豬肝和豬腎為0.04PPM,豬肉、豬脂肪、豬腸及豬腦等屬於豬雜碎組織的標準為0.01PPM,而這批來自澳洲的其他可食部位的萊克多巴胺含量低於標準。
截至4月底,我國主要的豬肉進口來源國為加拿大,進口量達19,728噸,其次是西班牙(7,473噸),而澳洲並非主要供應國。然而,4月29日的這批22.99公噸來自澳洲的豬其他可食部位檢出0.001PPM的萊克多巴胺。
自2006年起,我國禁止含有瘦肉精的豬肉進口,為了加入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等國際組織,前總統蔡英文在2020年宣布開放萊劑豬肉進口,並於2021年元旦正式實施。期間,國民黨發起的反萊豬公投並未通過。
考量到國人對美豬的疑慮,政府在開放進口後實施了多項配套措施,如要求業者強制標示豬肉來源,以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食藥署也加強了食品檢疫和查驗工作,並設立了「豬肉儀錶板」,定期公佈台灣豬肉與進口豬肉的累計數量,其中包括「檢出萊劑」的資料。
事實上,在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宣布「對等關稅」之前,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已經發表了「2025年對外貿易障礙評估報告」。該報告中對台灣要求落實豬肉產品原產地標示,以及對進口豬肉萊克多巴胺最大殘留容許值(MRL)的嚴格規範表示擔憂,認為這樣的做法「不正確地暗示了美豬產品(包括含有萊克多巴胺的豬肉)存在食品安全問題」。
許宇甄表示,因新台幣匯率升值,進口商購買萊豬的成本變得更低,已在4月29日成功進口22.9噸萊豬,顯然是在試探市場反應。她批評賴清德政府對此事毫無察覺,整個內閣表現失職,不顧國人食安,卻陷入政治鬥爭之中,只關心大罷免和權力、金錢的追逐,雖然聲稱重視食安,實際上卻只顧自己的權力和利益,民進黨的存在不僅讓國庫面臨掏空,也可能危害國人的健康。
許宇甄指出,2020年開放進口萊豬時,全國的豬肉進口商曾舉行記者會,保證不會進口萊豬,當時政府亦表達過瞭解此事但不會插手。如今,賴清德上任快一年,這些進口商卻違背承諾,而衛福部和農業部則保持沉默。進口商利用「溫水煮青蛙」的策略來測試民眾的耐受度,而賴政府卻選擇視而不見,無所作為,可以說是集體失能。
許宇甄續指,養豬業是我國重要的農業支柱之一,根據農業部2023年的統計,全年屠宰毛豬748.4萬頭,產值約851億元新台幣,佔總畜牧產值的39.6%。養豬產業鏈的總產值超過1500億元,相關從業人員達60萬人。如果養豬產業因無法抵擋外國便宜萊豬的競爭而瓦解,台灣的畜產業將遭受嚴重打擊,可能影響到60萬人的生計,賴政府必須對進口商的無理行為有所作為,而不是置之不理。
許宇甄強調,我國正在與美國進行關稅談判,賴清德表示要排除非關稅貿易障礙,這樣未經談判的降價行為是極其不妥的,此外,絕對不允許取消豬肉進口的產地標示,亦不允許基改食品進入校園,這是保障國人食安的底線,絕不能退讓。為了避免國人食用含萊劑的豬肉,衛福部應要求所有販售的豬肉,包括散裝和包裝產品,必須清楚標示產地及是否使用含有萊劑的豬肉,以保障國人的知情權和食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