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西北區域正面臨一場潛在的巨大災難。根據最新科學研究,這裡不僅僅是地震和海嘯的高風險區,更可能因強震導致大規模的地層下陷,進一步引發嚴重的洪水。
據《華盛頓郵報》30日報導,太平洋西北的卡斯卡迪亞隱沒帶(Cascadia Subduction Zone)自北加州延伸至加拿大溫哥華島,是一條地殼板塊交會的巨大斷層。歷史記錄顯示,這裡每隔450至500年就會發生一次規模超過8.0的大地震。上一次大地震發生在1700年,意味著這一帶已經「超期」未震,隨時可能發生災難性事件。
新研究指出,若發生規模8.0以上的強震,沿海地區的土地可能在數分鐘內突然下沉近兩公尺。這種突發性的地層下陷,加上氣候變遷導致的海平面上升,不僅會擴大洪水氾濫區域,還可能使將近300平方公里(略大於整個台北市)的土地陷入永久性淹水,影響數萬居民、數萬棟建築與數百公里道路。
這種下陷會立即改變海岸線,使原本僅在大潮或暴風潮時才會淹水的地區,變成經常性甚至永久性的洪泛區。到2100年,若計入預測的海平面上升,受洪水威脅的人口、建築和基礎設施將比現在多出三倍以上。
研究顯示,受影響最嚴重的將是華盛頓南部、俄勒岡北部和加州北部的沿海社區。重要設施如機場、學校、醫院、消防和警察局、污水處理廠等都可能落入新的洪泛區,嚴重阻礙救災與復原工作。
此外,農業用地將因頻繁的潮水入侵而鹽化失收,自然生態如濕地、沙丘和河口也會因侵蝕和淹水而受損,削弱抵禦風暴潮的天然屏障。
研究負責人、維吉尼亞理工學院自然災害副教授杜拉(Tina Dura)表示:「我們可能面臨一場規模相當於2011年日本大地震或2004年蘇門答臘大地震的災難,因為卡斯卡迪亞隱沒帶擁有同樣的斷層特性和巨大地震的潛力。」她指出,地層下陷將永久改變沿海社區的面貌,並使洪水問題更加頻繁和嚴重。
俄勒岡州立大學地質學教授枚格斯(Andrew Meigs)強調,面對這種風險,政府和居民必須採取「韌性規劃」(resilience planning),將未來風險納入基礎設施設計和社區規劃中。他說:「如果忽視這些威脅,災害的影響將遠比預期嚴重。」
杜拉教授也提到,許多沿海居民尚未充分理解這場災難的嚴重性,尤其是高達十幾公尺的海嘯威脅。她提醒:「雖然有海嘯撤離標誌,但很多人仍視其為裝飾品,而非真正的警告。大家必須重視這個問題。」她的期望是透過研究和宣導,讓更多人認識這場潛在災難,做好準備,減少生命和財產損失。這不僅是一場地震,更是對太平洋西北沿海社區韌性與未來生存能力的重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