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香伶/台灣民眾黨政策會執行長
51勞動節,台灣勞工團體走上街頭,提出各項主張與要求,不論是降低工時、要求加薪或是反霸凌、呼籲警消組工會等都是張顯勞動環境的不安全與必須強化社會保障制度,其中,勞團也特別提出公正轉型的訴求,這個主張對多數勞工及國人是不熟悉的。
隨著AI管理時代的來臨,淨零碳排目標重塑全球產業結構的變化,產業必須走向綠能、數位化升級轉型,國際間勞工運動早已倡議「公正轉型」,即是在此雙重發展的背景下所提出的新社會契約聯盟。我國的政勞資三方對此挑戰有作好因應的準備嗎?
當各行各業開啟運用人工智慧(AI)於員工績效要求與加速市場策略調整, AI管理系統透過演算法調度人力、計算績效的模式,已在物流、零售、製造等行業普遍導入,使得職場的人力資源管理被各種接收器、感測器的運用下,人員的生產行為可以量化成數據、工時碎片化控制與產出效率相互勾連,職場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對話不再是主流;與此同時,全球劃定2050淨零政策,推動各國的能源轉型與產線調整,進而導致技能落差或產線調整的勞工面臨被迫減薪、調職甚至裁減的命運,此衝擊最劇的以高碳排與高勞力密集產業如鋼鐵、石化、運輸業的員工首當其衝。
新社會契約聯盟主張的就是讓工會及社會各階層了解淨零轉型將對勞工造成的實際衝擊,促使工會行動提出協商或要求企業揭露轉型計畫。而AI的應用更因政府監管治理的不足,導致勞工在演算法管理下失去溝通、申訴與改變不當管理的權利。這種因「技術領先、制度落後」的不對稱勞動關係危機,不僅破壞了勞動保障,也削弱了社會信任的基礎。
真正的轉型,不能只看經濟效益,更應兼顧社會正義。台灣急需推動「公正轉型」政策,讓工會與勞工在AI導入與淨零調整中發揮實質參與權。政府應明定勞資協商義務、資訊揭露規範,並設立轉型職能提升基金,支持勞工的再培訓與就業轉換。同時,針對非典型就業如派遣或移工等弱勢者,更須建立跨部門的社會安全網與法律保護制度。
唯有落實「轉型不能犧牲勞工」的核心理念,台灣才能在科技與環境挑戰中實現真正的永續與共榮。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