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國做好長期抗「稅」準備  川普錯估情勢

中美貿易戰已經演變成一場貿易禁運。圖/取自新華社
中美貿易戰已經演變成一場貿易禁運。圖/取自新華社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任不久就揭開美中之間的貿易戰,至今已經演變成一場複雜且高風險的對峙,雙方都在為長期經濟鬥爭做準備。根據《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的報導,川普激進的關稅政策顯然遭遇了中國堅韌且有備而來的回應,而且變成一場事實上的貿易禁運。最近川普似乎有放軟的意思,但北京卻仍未屈服,而是利用其經濟韌性、戰略報復和外交策略來對抗美國的壓力,而美國則正在面對其政策帶來的意外後果。

川普的貿易政策依賴於對中國商品徵收高額關稅,部分商品關稅高達145%,甚至某些商品累計達到245%,試圖迫使中國做出讓步。近日,美國政府表示願意緩解緊張局勢,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也採取了和解的語氣,但前提是中國必須做出相應的回應。然而,北京方面迄今未表現出在壓力下談判的意願。《華盛頓郵報》報導,中國外交部明確表示,不會在美國脅迫下進行談判,並以對美國商品徵收高達125%的報復性關稅來強化其立場。

中國減少了對美國大豆的進口,暫停向美國買家運送中國製造的商品,並拒絕接收波音飛機的交付,這讓今年計劃向中國交付的50架飛機的波音公司蒙上陰影。這些行動表明,北京寧願承受經濟痛苦,以拖延美國的壓力。《紐約時報》指出,美國官員私下承認,他們低估了中國的決心,原本預期中國會因其對美國出口的依賴而迅速尋求解決方案。然而,中國依靠三大優勢:深度的報復手段、對經濟困難的高耐受力,以及將經濟疲軟歸咎於美國的能力。

儘管面臨房地產市場長期低迷和地方政府債務高築等挑戰,中國經濟在2025年頭三個月實現了5.4%的年增長率,超出預期。北京去年底推出的刺激措施開始見效,增強了其抵禦美國關稅的能力。政策制定者承諾,必要時將增加政府支出,並利用主要線上購物平台刺激國內需求,幫助製造商為無法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尋找本地買家。

《華盛頓郵報》指出,中國將貿易戰定位為一場民族鬥爭,號召公眾和企業團結。官方媒體援引歷史上西方列強侵略的敘事,將川普的政策描繪為試圖壓制中國崛起的舉動。這樣的論述在中國國內引起了共鳴,團結了全國對抗美國的霸凌。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的易明(Elizabeth Economy)指出,習近平「百年未有變局」的敘事增強了習近平在國內外的地位,而美國則顯得反應過激且缺乏方向。

中國利用稀土作為反制的重要手段,稀土礦物對電池、戰鬥機和醫療設備至關重要,而中國在全球供應中占主導地位。這會威脅到美國的製造業,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警告,若無法獲得中國稀土,機器人項目的生產可能延遲。

在外交方面,中國加強了與東南亞、歐洲及其他地區的接觸,以對抗美國的影響力。與歐盟緩解緊張關係的進展,包括解除對歐洲議員制裁的談判,顯示北京正在取得進展。習近平最近與亞塞拜然總統會晤時強調貿易戰對全球經濟秩序的破壞,將中國定位為多邊主義的捍衛者。北京還警告其他國家,如韓國,不要以損害中國利益的方式與美國結盟,表明其意圖建立更廣泛的反美聯盟。

《紐約時報》分析指出,川普團隊誤判了中國的策略,低估了其承受經濟痛苦和將責任推給美國的能力。康乃爾大學歷史學家穆爾德(Nicholas Mulder)指出,中國多年來為應對貿易戰做好了準備,增強了抵禦衝突升級的能力。與此同時,美國卻難以找到中國商品的替代品,消費者可能需要為鞋類等必需品支付更高價格。

延伸閱讀

YT-梅花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