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史話】我的眷村哥兒們(下)

沈正堅將軍/前聯勤生產署署長

籃球場建造方便,每個眷村都有籃球場。在那個年代,打籃球是中學生最主要的活動,當時最有名的回力牌球鞋一雙要價新台幣五十元,而眷村子弟無論上學或打球,大多穿着軍方配發聯勤橡膠廠生產的黑膠鞋,夜市的攤販 也可買得到軍中外流的黑膠鞋。當選學校籃球校隊,參加比賽時,學校會併同球衣發送一雙白色的回力球鞋,穿在腳上,走路有風,神氣極了。

聯勤橡膠廠也製作籃球,配發軍中各單位,定期淘汰報廢後,流落到眷村,成為眷村哥兒們的最愛。籃球場也是多功能的社交場所,夏天黃昏,各家搬出藤椅或板凳,大人搖著纸扇聊天,小孩則追逐嬉鬧,有時候掛上布幔,籃球場也成了露天電影院。空軍眷村,也會利用籃球場或活動中心開舞會,跳舞老少咸宜,不只是年輕人的專利。

民國四、五十年代,軍人待遇菲薄,生活清苦,眷村子弟家無恆產,在社會上缺乏背景與人脈,謀職又因不懂台語而增加困難,努力向學是力爭上游的唯一途徑。

當年能到美加留學更是登龍捷徑,非常令人羨慕,但又何其困難。台灣的大學畢業生要想一圓留美之夢,除了已有兄姊在美加接引鋪路外,要靠自己憑優異的成績申請學校獎學金,大部分學校會免除學費,生活費仍然要靠己申請學校的助教 (TA) 或研究助理(RA),或是打工,來賺取學費生活費,甚至有餘裕,寄張一百美金支票回台灣,是父親好幾個月的薪餉,對家庭經濟鉅額的補貼。即使學費與生活費有著落,但是遠渡重洋的交通費也是普通人家難以負擔。「天下遠見雜誌」的創辦人高希均博士,當年申請到美國大學的獎學金,但為籌措赴美單程機票,高父以少校階,提早自61兵工廠退休,以退休金來支付機票的費用,高教授才得以赴美留學。

許多眷村子弟唸軍校,當然耳濡目染,克紹箕裘是影響因素。從小立志從軍,報考三軍官校及政戰學校,畢業後在部隊歷練,外島、演習、移防、戰備、留守,鉄馬金戈的日子,與妻子兒女聚少離多,疏遠了家庭的親情,但也造就了不少將軍,甚至總司令、參謀總長與國防部長。更有許多眷村子弟 升學是經濟考量。

民國五十年左右,政府尚未實施 “軍公教子女教育補助費”,對軍公教子女就讀公私立大專院校 學雜費予以補助。

眷村子弟考上私立大學,因學費高昂是無法就讀的。民國五十年上校每月薪餉約新台幣五佰元,來白岡山的董老哥,當年大學聯考 考上中國醫藥學院牙醫系,一年學費要五千多,尚不包括食宿等其他費用。當時董伯伯官拜空軍上校,每月薪餉不到六佰元,如何能負擔董老哥就讀私立大學。相權之下,董老哥選擇就讀軍校。後來董老哥 力爭上游,獲國家公費出國進修,獲得博士學位,個人成就與對國家的貢獻,絕對遠大於從事牙醫工作。

龍哥來自台南眷村,父親早年以無職軍官退役,並無退伍金與終生俸,龍哥 雖考上公立大學,也無法申領教育補助費,選擇就讀軍校,後來公費出國進修,獲碩、博士學位,也是眷村子弟勵志成功的榜樣。

民國五十年代中期,台灣經濟起飛,國家富裕了,開始發展科技與國防。除了設立中山科學研究院與航空工業發展中心成為發展國防科技的重鎮。

中興以人才為本,政府 陸軍理工學院、海軍工程學院與測量學校合併,成立「中正理工學院」,為發展國防科技培育人才。

許多以理工為志趣的眷村子弟,由於父執輩的工作與環境影響,在大學聯招 沒考上理想的志願或國立大學,選擇就讀軍校。軍校畢業後在軍中服務,無論作戰、訓練、技勤、生產或研究機構服務,都有進修機會,可在國內、國外大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學成後,絕大多數都返國服務,貢獻所學,報効國家。許多眷村子弟 都因此而受惠。

眷村子弟更多的是在國內外公民營企業、政府、醫療、新聞、娛樂界 崢嶸頭角,如荷商菲利浦公司前大中華總裁羅益強、IC業名人張汝京都出自高雄君毅里正勤新村、前政大校長張京育與前立委李紀珠來自宜蘭岳飛新村,雷倩、趙寧、李濤、林全都出自海軍眷村,政治人物胡志強、宋楚瑜、蘇起、郝龍斌⋯等,作家張曉風、張大春 及 華人世界最受歡迎的 影歌星 鄧麗君、林青霞、蔡琴⋯等都出自眷村。

台灣的眷村始於抗戰勝利,國軍來台接收日軍基地開始。1949年大批軍隊隨政府遷台,為解決軍眷居住問題,各軍事單位協助,在營區附近或偏遠地區 公有地自力建立眷村。

鑑於軍眷居住需求日益殷切,居住環境亟需改善,民國 56年5月,婦聯會 提出 ”為軍眷籌建住宅構想“,以改善眷村簡陋不堪的狀況,向工商團體、影劇界、華僑募款,增列附加稅捐籌款,由政府統一規劃執行,陸續建造較符合生活機能需求的眷村。

有許多眷村命名,反應了此時代背景,如大溪僑愛新村、新竹工學新村、台北婦聯三村、台南影劇三村、左營果貿新村、屏東礦協新村⋯⋯等等,婦聯會可說是眷村的母親,催生了台灣大部分的眷村。

近年,民進黨政府擅設黨產會,以公權力強將婦聯會納入國民黨附隨組織,遭內政部廢止立案並清算資產。

在 婦聯會臨危之際,眷村子弟雷倩女士,勇於承擔婦聯會主委重任,提出行政訴訟,終經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婦聯會勝訴。

所有眷村子弟看到這則新聞,也應效法王正方先生的“家祭無忘告乃翁”,以慰曾經因有眷村而得以存活的國軍前輩與眷村子弟。

唐代詩人杜甫「茅屋與秋風所破歌」中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正是當年眷村的寫照,如今老一輩的軍人已日漸凋零殆盡,而眷村子弟也已年近耄耋,眷村改建已成高樓大廈,外觀宏偉,空間寬敞,內部設計與設施都符合現代化生活需求,確實改善了眷村住戶的生活。

原有老舊眷村被拆除。有些眷村子弟呼籲保存眷村文化,地方政府也配合推動眷村彩繪、眷村文創等活動,保留了幾處舊眷村的形體,光鮮了舊眷村的外表,但那能喚回當年眷村的感情與精神。

眷村的記憶,也只會留存在這一代眷村子弟心中。再過幾年,這一代的 眷村子弟凋零了,眷村也就煙飛灰滅了。想念我的眷村哥兒們!(全文完)

(轉自沈正堅將軍臉書)

延伸閱讀

YT-梅花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