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打造遠海養殖航母 命名「灣區伶仃」號 預計6月完工

大陸首艘水體自然交換型深遠海養殖工船,被正式命名為「灣區伶仃」號。圖/取自《珠海特區報》
大陸首艘水體自然交換型深遠海養殖工船,被正式命名為「灣區伶仃」號。圖/取自《珠海特區報》

珠海澳龍船艇科技有限公司建造總包的深遠海養殖工船於今天(25日)上午舉行命名儀式。這艘全球首艘水體自然交換型深遠海養殖工船被正式命名為「灣區伶仃」號

《珠海特區報》25日報導,「灣區伶仃」號是大陸集智慧養殖、節能環保、漁旅融合於一體的超級養殖平台,由珠海市海洋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投資,於2024年4月開工建造,計畫今年6月交付使用。

據介紹,「灣區伶仃」號總投資約2.6億元人民幣,養殖水體達8萬立方公尺,設計壽命35年。工船總長155.8公尺,型寬44公尺,型深24.25公尺,設計吃水16公尺,最大養殖吃水20公尺,設有12個獨立養殖艙,年產能可達3000至5000噸,相當於陸地5000畝魚塘的產量,堪稱海上巨型「養殖航空母艦」。

「灣區伶仃」號完成效果圖。圖/取自《珠海特區報》。

「灣區伶仃」號完成效果圖。圖/取自《珠海特區報》。

珠海市海洋發展集團副總經理蘇慶龍介紹,「灣區伶仃」號的養殖模式為全球首創,採用了多項創新技術。在船體結構創新上採用全球首個船型首尾與柱穩式框架鋼結構船身融合構型,創新結合船舶和深遠海鋼制網箱技術,同時獨創水體自然交換技術,能夠實現自然海水零污染迴圈,為養殖魚類創造「準野生」生長環境,在提升漁獲品質的同時,又能節省巨大換水能耗。「灣區伶仃」號還使用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能夠大幅降低日常運營的能源成本,並實現錨泊零碳養殖。

「灣區伶仃」號配置先進的電力推進系統,能夠在南海海域尋找最佳養殖區域並自主躲避颱風,實現「海上遊牧」,縮短養殖週期,躲避自然災害,提升經濟效益。工船續航里程可達2000海里,採用DP定位系統,確保船隻在航行和錨泊時的安全、高效、精准,具備12級颱風下的自航能力。

「灣區伶仃」號可實現自動化智慧化養殖。在陸地監控室,操作人員可以通過視訊或圖像方式,遠程獲取船舶狀態、魚群資訊、環境條件等資料,並能一鍵式遠程投喂飼料。同時還能結合AI、大資料分析等科技手段,對養殖魚群進行科學餵養。即時監測魚群狀態和環境資料,確保漁獲品質。工船還採用具有專利技術的吸魚泵,可以實現自動收魚,同時也能使用智慧型機器夠定期對附著在養殖網上的雜物進行清理,大幅提升生產效率。

「灣區伶仃」號未來將主要在珠海萬山群島海域開展作業,專注於養殖金鯧魚、章紅魚、紅瓜子斑魚等高品質海產。同時工船還具備垂釣、研學旅遊等多種配套功能,最大登船人數199人,可聯動海島旅遊,創新打造「漁業+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進一步推動珠海市海洋經濟多元化發展。蘇慶龍表示,市民最快今年暑期就能登上「灣區伶仃」號,感受「海洋牧場+海上旅遊」的樂趣。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