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動,加拿大與美國這對北美鄰國的關係正面臨新的挑戰。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於2025年再度上台後,其對加拿大的經濟政策與言論引發關注。從高額關稅的威脅到公開提及加拿大可能成為美國「第51州」,這些舉動讓加拿大民眾與政府開始重新思考兩國間的關係。同時,加拿大國防部門也開始評估美國潛在威脅的可能性,這在過去幾乎是不可想像的。本文將從經濟、軍事與民意三個面向,探討加拿大是否需要為美國的潛在侵略做好準備,並分析這場危機背後的意涵。
經濟戰場上的關稅壓力與內部挑戰
加拿大與美國的經濟高度依存是不爭的事實。根據《GZERO Media》的報導,加拿大對美國的貿易依賴極深,尤其是能源與汽車產業。然而,川普多次批評加拿大,指其貿易行為對美國不利,並揚言對加拿大商品徵收25%的關稅。《GZERO Media》分析,這一關稅若實施,將衝擊北美供應鏈,可能推高美國的油價與商品價格,對加拿大經濟造成顯著壓力。安大略省省長道格•福特(Doug Ford)曾警告,若關稅成真,他可能對美國北部三州實施電力報復性措施,但具體效果尚待觀察。
川普於2024年12月與加拿大前總理賈斯汀•杜魯道(Justin Trudeau)會面時,曾半開玩笑地提及加拿大應成為美國第51州。《GZERO Media》指出,這一言論雖看似玩笑,但隨著川普2025年上台後的強硬態度,逐漸被視為經濟施壓的策略。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甚至公開表示,若加拿大加入美國,可能獲得更好的貿易條件。這顯示,經濟侵略不僅限於關稅,還可能涉及更深層的領土與主權議題。
面對外部壓力,加拿大的內部整合卻顯得脆弱。《GZERO Media》提到,川普的威脅促使加拿大重新審視省際貿易壁壘,以提升國內經濟流動性。然而,這些壁壘涉及複雜的監管與利益分配,短期內難以拆除。經濟學家凱文•米利根(Kevin Milligan)認為,若加拿大不能有效應對內部挑戰,將難以抵禦美國的經濟壓力。
軍事實力的差距與潛在風險
加拿大與美國的軍事實力差距顯著。《GZERO Media》報導,美國的國防支出遠超加拿大,而加拿大長期未達北約要求的2% GDP國防支出目標。退休海軍中將馬克•諾曼(Mark Norman)接受《GZERO Media》採訪時表示,加拿大國防部門已開始模擬美國發動攻擊的可能性,這在幾個月前還是難以想像的假設。他建議,加拿大需將國防支出提升至2%,並重新定義軍事需求,以應對潛在威脅。
邊境安全問題進一步加劇軍事隱憂。《GZERO Media》的數據顯示,美國每100人擁有120把槍,遠高於加拿大的35把,且美國北部各州寬鬆的槍枝政策導致非法槍枝流入加拿大。川普曾指責加拿大未能遏制芬太尼走私,但加拿大人反駁,美國流入的槍枝同樣威脅其公共安全。這顯示,軍事風險不僅來自正規軍力,還涉及非傳統挑戰。
諾曼強調,加拿大需打造一支靈活的軍隊,並尋求國際支持。然而,川普對北約的質疑態度,讓加拿大的盟友網絡顯得不穩。這意味著,加拿大在軍事準備上面臨時間與資源的雙重壓力。
民意反彈與民族主義的凝聚
川普的挑釁言論意外激發了加拿大的民族主義。安格斯•里德研究所(Angus Reid Institute)的民調顯示,加拿大民眾對川普的強硬政策反應強烈,90%的人反對成為美國第51州。這一數據與美國民眾的態度形成對比,30%的美國人表示若加拿大人同意,他們願意接受加拿大加入。川普的言論,如將加拿大併入美國作為解決貿易問題的方案,在加拿大引發廣泛反彈。
民意轉變也影響政治格局。加拿大安格斯•里德研究所(Angus Reid Institute)民調指出,隨著川普威脅加劇,36%的加拿大人認為對美關係是首要議題,高於經濟與就業的29%。自由黨領袖馬克•卡尼(Mark Carney)在3月14日接替杜魯道出任加拿大總理後,採取強硬立場,承諾對美國實施報復性關稅,其支持率從34.3%逐步接近保守黨的36.5%。這顯示,民意正成為抵禦外部壓力的重要力量。
民眾的日常行動也反映出反抗情緒。《GZERO Media》報導,一些咖啡店將「美式咖啡」改名為「加拿大咖啡」,象徵對美國霸權的抗議。這種民族主義覺醒,可能成為加拿大應對危機的關鍵支撐。
加拿大是否需要為美國的侵略做準備?從經濟、軍事與民意三個面向來看,答案是肯定的,但挑戰不容小覷。經濟上,加拿大需應對關稅壓力並強化內部整合;軍事上,必須提升國防能力並解決邊境安全問題;民意上,則需將民族主義轉化為實際行動。《GZERO Media》指出,川普的強硬政策已從言論走向實質威脅,加拿大若不迅速應對,可能在這場北美博弈中處於劣勢。未來幾年,加拿大不僅要保護經濟與安全,更要捍衛其獨立國家的身份與尊嚴。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