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
2025年2月23日的德國聯邦議會選舉不僅重塑了該國政治版圖,更在歐洲乃至全球掀起波瀾。保守派的基督教民主聯盟(CDU)與其姊妹黨基督教社會聯盟(CSU)以28.5%至29%的得票率勝出,領袖弗里德里希• 梅爾茨(Friedrich Merz)成為下一任總理的熱門人選。然而,極右翼的德國選擇黨(AfD)以20.5%的得票率位居第二,創下該黨歷史最佳成績,顯示德國社會內部的深刻分裂。這場選舉終結了社民黨與綠黨的執政聯盟,也為歐洲政治走向蒙上陰影。本文將從選舉結果、社會背景、政治影響與國際反響四個面向,深入探討這場德國政壇的劇變。
選舉結果:保守派奪魁,極右翼異軍突起
這次選舉結果清楚顯示民眾對政治現狀的不滿。根據德國聯邦選舉委員會初步統計,CDU/CSU聯盟以28.5%至29%的得票率穩居第一,結束了社民黨(SPD)、綠黨與自民黨(FDP)組成的執政聯盟的統治。弗里德里希• 梅爾茨在選後演說中表示,這是「德國人民對改變的明確表達」,並承諾帶領國家走向穩定與繁榮。然而,其得票率未達單獨組閣所需的絕對多數,意味著未來聯盟談判勢必成為焦點。
與此同時,極右翼的德國選擇黨(AfD)以20.5%的得票率名列第二,創下該黨自2013年成立以來的最佳表現。尤其在東德地區,AfD的支持率高達35%以上,顯示出區域性的政治斷層。相比之下,執政的社民黨僅獲16.5%,綠黨11.5%,左翼黨8%,顯示原先的執政聯盟已失去選民信任。社民黨領袖、現任總理奧拉夫• 蕭茲(Olaf Scholz)承認敗選,稱這是「德國民主的艱難時刻」,並表示將轉入反對黨角色。
根據《CNN》與《獨立報》的出口民調,超過60%的選民將經濟困境、移民政策與公共安全列為投票的主要動機。這不僅為CDU/CSU的勝利提供了動力,也讓AfD的極端立場獲得更多共鳴。選舉結果揭示了德國民眾對傳統中間派的失望,為保守派與極右翼的崛起鋪平道路。
社會背景:危機交織下的民意轉向
德國選舉的結果並非偶然,而是多重危機的產物。近年來,歐洲接連發生恐怖攻擊事件,對德國社會造成深遠衝擊。例如,根據《歐洲保守派》報導,2024年12月慕尼黑發生的汽車衝撞事件導致多人傷亡;2025年2月,柏林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遭遇蓄意破壞。這些事件加劇了民眾對安全的擔憂,也讓移民政策成為選戰焦點。AfD抓住時機,提出嚴格的邊境管控與遣返計畫,成功吸引了對現狀不滿的選民。
經濟挑戰同樣是關鍵因素。作為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近年面臨能源價格飆升、供應鏈危機與工業競爭力下降。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數據,2024年第四季度GDP增長率僅0.1%,失業率升至5.8%。執政聯盟的氣候政策,如綠黨推動的碳中和計畫,被批評為加重企業負擔,讓民眾對經濟前景失去信心。相對地,CDU/CSU提出減稅與振興工業的政綱,贏得中產階級與企業界支持;而AfD則以反全球化、反歐盟的立場,吸引了底層勞工與失業者的選票。
此外,德國社會的極化趨勢日益明顯。根據《大西洋月刊》分析,AfD的支持者多集中於東德地區與鄉村,而西德城市選民更傾向中左派。這種東西方、地域與世代的分歧,讓德國政治從過去的共識型民主轉向對抗性競爭,為極右翼的崛起創造了條件。
政治影響:聯盟挑戰與極右威脅
選舉結束後,組建穩定政府成為首要難題。CDU/CSU雖勝出,但需尋找盟友才能執政。梅爾茨已明確排除與AfD合作,這一立場獲主流政黨認同。然而,與社民黨或綠黨的聯盟談判預計將困難重重。社民黨與綠黨在移民、氣候與經濟政策上與CDU/CSU分歧明顯,且選戰中的互相攻擊讓雙方關係緊張。根據《獨立報》報導,專家預測談判可能拖延數月,甚至重現2017年的僵局。
AfD的崛起則帶來更長遠的挑戰。雖然該黨因極端立場被孤立,但20.5%的得票率顯示其已成為重要力量。AfD領袖愛麗絲•韋德爾(Alice Weidel)宣稱這是「德國人民對精英的勝利」,並表示將繼續推動反移民與民族主義議程。該黨可能在議會中扮演「關鍵少數」角色,透過阻撓立法或放大分歧削弱政府穩定性。若主流政黨無法有效回應選民需求,AfD的支持率恐進一步上升。
德國的極化還可能影響其在歐盟的地位。梅爾茨提出強化歐洲防務並減少對美國依賴,與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立場相近。然而,若德國因內政混亂無暇他顧,歐盟整合進程可能停滯,讓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找到突破口。
國際反響:歐洲與全球的震盪
德國選舉的結果迅速引發國際關注。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與副總統萬斯(J.D. Vance)祝賀CDU勝利,稱這是「保守主義在歐洲的復興」。川普還表示期待與梅爾茨合作,強化跨大西洋關係。根據《CNN》報導,美國學者擔憂,若德國右轉,與美國在氣候與貿易政策上的分歧可能加深。
在歐洲,極右翼政黨對AfD的表現感到振奮。法國國民聯盟領袖尚馬力•雷朋(Marine Le Pen)稱這是「民族主義的春天」,義大利兄弟黨亦表態支持。與此同時,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呼籲德國新政府維持對歐盟的承諾,避免內亂影響歐洲團結。東歐國家如波蘭與匈牙利則密切觀察,若德國對移民轉硬,可能緩解其與歐盟的對立。
全球層面,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表示,希望與梅爾茨政府合作應對伊朗與哈瑪斯。南韓媒體則關注德國經濟政策轉向對汽車產業與亞洲市場的影響。北韓與葉門未見官方回應,但德國政治變動可能間接影響歐洲對這些地區的立場。
結語
2025年的德國選舉是一場政治風暴,CDU/CSU的勝利與AfD的躍升顯示德國正處於歷史轉折點。這場選舉反映了民眾對經濟、安全與移民的不滿,也暴露了社會的深層裂痕。梅爾茨領導的新政府將面對組閣難題、極右挑戰與國際壓力,其成敗不僅關乎德國未來,也將影響歐洲與全球格局。AfD的崛起預示政治極化將持續加劇,德國能否在亂局中找到方向,世界正屏息以待。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